鲁网7月30日讯(记者杜方奇)7月30日,枣庄市薛城区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,正式发布《薛城区共享(电)单车管理办法》(以下简称《办法》),明确自2025年8月1日起,全区共享(电)单车行业将进入规范化、精细化管理新阶段。
政策出台背景:破解行业发展痛点
共享(电)单车作为城市短途出行的重要补充,目前在薛城区城区已投放超2万辆,日均使用量达3万人次。但随之而来的乱停乱放、过度投放等问题日益突出,仅2025年一季度,区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就清理违规停放车辆1200余辆,拖移“僵尸车”300余辆。《办法》的出台旨在通过法治化手段解决行业乱象,其起草过程历经多轮调研论证,参考了《山东省电动自行车管理办法》《枣庄市停车管理条例》等上位法,并广泛征求企业、市民意见,形成“总量控制、分级管理、多方共治”的治理框架。
核心管理措施: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
精准划定停放网络,实现“有序停放”。《办法》要求全区施划统一标准的停放区域,目前已在商业综合体、医院、学校等重点区域设置300余个规范停放点,采用黄色标线和专属标识区分。停放区域划定遵循“人流密集区优先、交通要道谨慎”原则,例如在万达广场周边设置15个停放点,而在永福路等狭窄路段仅保留必要点位。未经许可擅自施划停车泊位将面临最高500元罚款。
动态平衡供需关系,严守”总量红线“。针对潮汐式用车需求,《办法》创新“总量控制+智能调度”机制:总体投放量不得超过城镇常住人口的2%(约1.8万辆),企业需通过大数据分析实时调度车辆,将其他区域的闲置车辆调配至需求集中区。例如在工作日早高峰,系统会自动将临山路、永兴路等通勤主干道的车辆调度至枣庄西站等交通枢纽,确保市民“有车可用”而不突破总量限制。
强化技术约束与执法联动,根治“乱停顽疾”。电子围栏精准管控:运营企业需在APP中标注禁停区,承租人若在盲道、消防通道等区域停车,系统将自动触发信用扣分,累计3次违规将限制使用服务。
企业主体责任压实:按不低于车辆总数0.5%的比例配备运维人员(约90人),考核不合格企业将面临投放量缩减20%的处罚。
执法监管加码:对占用禁停区且未及时清理的车辆,每辆处以100元罚款,并通过“枣解决枣满意”平台等渠道接受市民监督。2025年3月开展的专项整治行动中,已通过该机制清理违规车辆500余辆。
运营准入与退出:建立市场化竞争机制
企业入驻需满足多项硬性条件:在薛城设立实体运维中心,配备定位系统、安全头盔等设备,并接入政府监管平台。车辆需符合国家标准并完成登记上牌,电池集中充电设施必须通过消防验收。对于退出市场的企业,需提前30天制定车辆回收方案,确保用户押金7个工作日内退还。
市民义务与权益保障
承租人需遵守“一盔一带”规定,禁止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务。运营企业必须购买人身意外险,单次事故赔偿限额不低于50万元。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设立专项投诉热线(0632-4496005),确保市民诉求48小时内响应。
“我们将通过智慧化监管手段,实现从车辆投放、停放、维护到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。”杨明铭表示,下一步将开展“百日攻坚”行动,对违规企业进行集中整治,同时联合交警部门开展文明骑行宣传,推动形成“政府监管、企业主责、市民共治”的治理新格局。
展鹏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